实施创新驱动 建设现代化金融

 十九大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具体到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不能满足广大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潮流,“双创”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这些企业往往无法提供相应的抵押物,银行又无法全面了解公司盈利状况,所以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传统的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银监会数据显示,全国大约有企业8千万户,有贷款余额的小微企业大概有20%;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等待银行业去拓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经济和市场在不断变化,金融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碎片化,而我国的金融空白比较大,普惠金融的需求非常高。由于成本、风险、更深层次信息不对称成本的问题,未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的人至少4亿人。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与资产荒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多元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银行对客户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开户基本信息和账户交易情况,对客户行为、偏好、动态知之甚少,无法满足不同客户千变万化的需求。不能满足客户使用习惯的实际需求。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特别是移动联网的快速普及,改变了用户触达金融或者获取金融用户的成本和效率,传统物理网点数量吸引力在下降,年轻客户基本不去银行网点。新技术、新概念对传统市场造成冲击,正通过技术把被垄断的传统市场撬出裂缝,银行业正被卷入一场客户与资源的争夺大战。客户不再主要依赖银行获得金融服务,银行不再是客户获得金融服务所必去的场所。

 十九大报告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现代金融最核心的点在于技术。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新科技正在不断地推动金融业向移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速发展。

 创新成为金融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近几年,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业顺应科技发展的浪潮,主动跟进,勇于实践,使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等创新模式逐渐从理念变成了现实。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的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扩展金融服务的受众群体,解决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成本较高,收益不足,效率和安全难以兼顾等问题,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

 创新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力之策。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引用新技术新科技,能够快速捕捉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产业发展动态、市场供需状况等信息进行关联分析,适时监测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有效增加和完善金融产品供给,合理引导资金从产能过剩行业,流向新兴产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

 创新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必备之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由于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金融产品特性趋于模糊,风险更加隐蔽,传统的风控措施难以辨别、发现。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风险特征精准刻划,异常交易自动拦截,增强金融风险的预警预判和应急处置能力。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运用成熟,科技巨头和金融机构也都从不同的切入点彼此融合。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行业纷纷转型,走科技化的道路,积极将技术运用到金融服务的实际业务中,解决行业的痛点,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业的组织、运营、产品与风险管理。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必须抓好下几个方面:

 着力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要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摆在金融创新的突出位置,强化对新兴技术的前瞻研究和可行性验证,切实提升对新技术应用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充分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潜力,找准金融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切入点。及时调整不适应科技发展的组织架构,业务壁垒,加大投入,形成主动创新、高效孵化的发展格局。

  持续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强化需求引领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深入洞察客户的金融需求。运用敏捷开发、高效运维等产品设计研发方法,主动适应互联网环境下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提高金融产品创新的技术支撑水平。加强对客户行为方式、消费习惯的持续跟踪,借助互联网等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推送、精准营销,切实提升金融产品的易用性。

 切实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金融的本质在于经营风险,运用新科技,要始终紧绷防范风险这根弦,牢固树立以安全为根基的发展理念。审慎选择相对成熟可靠、适应业务发展的信息技术,不盲目追求新技术,避免选型错位带来的风险。加快建立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开展可控范围内的试点验证,在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强化科技应用风险管理,准确掌握和有效处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防范科技自身风险和应用风险传导。

作者单位:工行廊坊分行

友情链接:

 

服务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