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倒“逢场作戏” 考出“实干能力”

        雇临时工、大学生赶制台账,动员群众“帮忙站台”,请广告公司炮制光鲜年终总结……每到年底,总能见到许多迎检乱象。有记者调研发现,迎检乱象有的确实是基层弄虚作假,但也有一些是被过多过滥、不切实际、不接地气、标准任性、指标失当的“奇葩考核”逼出来的。
  报道中的写材料,“编呗,就像写小说一样”;办公现场,“不用真开药,就是做做样”;公众号推广,“年底冲刺,让我们上街逢人就推……僵尸粉比比皆是,形式大于内容”。作为一名群众,可谓字字扎眼、句句戳心;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可谓说出实话,摆出实际。下级一接到上级考核通知,立即比对考核指标,挑灯补齐空缺材料,八方求援迎合扣分项目,竭尽全力争取加分亮点。该凑的凑、该演的演,形式摆正最是关键。翻材料、看现场、对指标,优秀合格问材料,考核结束提问题,还得材料来回告。年终考核如同一阵“龙卷风”,来时“声势浩大”,去时“风卷残余”。试问,这考核考的到底是“台下”的实干能力,还是“台上”的逢场作戏?
  上级年终考核对于基层干部而言是一年一度的大考,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没有到“一考定终身”的重要程度,但也是一年中“一考定政绩”的关键之时。“考核初心”,是为了考察干部实干情况,审核干部实干效果。作为考核工具的指标,对于“考核官”而言,是为了保证考核的规范性、统一性和公平性;对于“应考者”而言,可依据指标来明确工作目标,规范工作流程,保证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效能。但是,如果“考核官”仅仅依靠“表面形式”来回看工作痕迹,判定实干能力,那“应考者”就会忙于依赖指标来进行“面子管理”,苦练“门面功力”。考核出的“好干部”可能是花拳绣腿的“段子手”、演技精湛的“话剧家”,而不是真抓落实的“实干家”。治治“奇葩考核”,应从考核方式的改变、考核制度的创新来“开药”。
  动手翻翻材料,不如下沉看看实况。“应考者”之所以会陷入平日忙于写材料、考前忙于整材料、考时忙于秀材料、考后忙于回材料的“循环道”之中,其根源在于“考核官”的考核方式。常见的考核方式即为分管负责人汇报工作情况,考核小组翻阅材料,结束之后提出问题,考核对象递交回告。材料仅仅是工作的书面痕迹,“考核官”不如下沉一线,看看工作的现场痕迹,问问群众的真情实感,比比材料与现实的差距,让“应考者”知道考核考的是“实干”,而不是“写意”。
  年年考核一周,不如月月过来瞅瞅。由于考核的间隔长、项目多、范围广,考核历时较长。“考核官”为发现问题、完成任务、达到效果,将连轴工作长时间,连续走过长距离,不免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应考者”为迎接考核、力争优秀,将比对考核指标,汇聚多方力量,不免出现“临阵磨枪”的现象。年终突击不如日常跟踪,保证考核工作的常态化;不如时时回头看,保证考核形成的警示性,让“应考者”既能分解年终压力,又能时时紧绷实干紧弦,尽早发现问题,年终凸显政绩。
  规定标准动作,不如加点自选动作。考核指标带来了统一性和公平性,但也忽视了特殊性和差异性。有些指标对于基层而言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反而有失公平性;有些指标过度过细,做的是一些重复工作,这反而有失指导性。在以指标规定标准动作时,不如依据地方实际合理调整标准,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如允许地方特色加点自选动作,激发基层干部的创新能力,让“应试者”将考核定义成施展才华、报告成绩的机会,而不是掩盖问题、表面应付的“例会”。

  年终考核考的是干部的履职尽责情况,上榜的应是真抓落实的“实干者”,敢打敢拼的“小狮子”,落榜的应是逢场作戏的“有心人”、懒政怠政的“微病猫”。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道办事处 罗缘琦

友情链接:

 

服务入口